2020-04-23 14:57:44 公务员考试网
文章来源:华图教育
【导读】华图宁夏公务员考试网同步华图教育发布:2020宁夏省考常识积累:科举制度,详细信息请阅读下文!如有疑问请加【2022宁夏公务员考试微信客服】 ,更多资讯请关注宁夏华图微信公众号(ningxiaht),宁夏公务员咨询电话:0951-6028571/6027571 18295188220,微信号:HT15202602573 本文地址:http://shizuishan.huatu.com/2020/0423/1528446.html
在常识考试中有时会考到中国古代的制度,政治制度、经济制度、选官制度等,多有涉及。在选官制度这一维度内,以往考题中常见的便是科举制度,也是我国古代为重要的选官制度之一。下面,宁夏华图给大家整理了科举制度有关的常见考点。
1.基本介绍
广义的科举指分科举人或设科取士,约略同于贡举,起始于汉代;狭义的科举指进士科举,始于隋朝。科举制的诸多特征是经历漫长的过程才逐渐形成的,但要定下一个起始年代,必有标志性的创制,而真正具有标志性意义且与历史上“科举”一词相符合的,只有隋炀帝创立进士科这一历史事件,从隋炀帝大业元年进士科的创设,到清光绪三十一年废除科举,科举制在中国历史上存在1300年之久。
2.制度设立基本沿革
科举萌发于南北朝时期,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,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。科举制度创建于隋朝,自隋唐科举制度确立以来,平民读书考试获取入仕机会,基本就是靠科举。隋文帝即位以后,废除九品中正制。唐太宗、武则天、唐玄宗是创立完善科举的关键人物。在唐朝,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。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,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。
常设的科目有秀才、明经、进士、俊士、明法、明字、明算等五十多种。明经、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。唐高宗以后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。明经、进士两科,初都只是试策,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。后来两种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,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,明经重帖经、墨义。进士科得第很难,所以当时流传有“三十老明经,五十少进士”的说法。
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。他即位后,大大扩充了学院的规模,扩建学舍,增加学员。武则天载初元年二月,女皇亲自“策问贡人于洛成殿”,这是科举中殿试的开始,但在唐代并没有形成永制。武举开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,由兵部主考。考试科目有马射、步射、平射、马枪、负重摔跤等。“高第者授以官,其次以类升”。而在唐代的武便是郭子仪了。唐玄宗时,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。
宋代的科举,大体同唐代一样,有常科、制科和武举。宋代“重文轻武”,所以也很重视科举考试,但后期导致选官过冗过滥。宋代科举,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变。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和作用的范围,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,开始实行糊名和誊录,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方法。宋代科举在考试内容上也作了较大的改变。
科举制在明朝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。明代对科举高度重视,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。明朝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、会试、殿试三级。19世纪80年代后,随着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发展,科举制度发生改变。1905年9月2日,袁世凯、张之洞奏请立停科举,以便推广学堂,咸趋实学。清政府又谕令设立学部,作为管理全国教育的行政机构,自此教育行政才从礼部中独立出来。从此,在我国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正式废除。
隋唐科举制的创立完善 | 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,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;隋炀帝时(605年),始设进士科,科举制形成。 |
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: 1. 贞观年间,增加考试科目,以进士、明经两科为主; 2. 武则天时,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,首创武举和殿试; 3. 开元年间,任用高官主持考试,科举考试地位,后成。 |
|
宋朝科举制的发展 |
北宋的科举制比唐朝有了进一步发展: 1.考试分为乡试、省试、殿试三级,严格科举考试程序,举人经礼部考试后须经殿试才算合格,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,殿试成为。 2.建立了完善的弥封誊录制,即采用糊名、誊录的方法防止考试作弊。 |
明清科举制度的变化 |
明朝沿袭了前代科举取士制度。为控制士人思想,科举试卷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,而且只准用程、朱理学的观点,称为“八股文”。 20世纪初,由于国内形势剧变,封建科举制度已不适应形势的需要。光绪31年(1905年),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。 |
3.明清时期科举概况
到明朝,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,共分四级:院试(即童生试)、乡试、会试和殿试,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,以“四书”文句为题,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,解释以朱熹《四书集注》为准。
清人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,先要参加童试,参加童试的人称为童生,录取“入学”后称为生员。生员“入学”后即受教官的管教。清初生员尚在学宫肄业,又称为生,俗称秀才。这是“功名”的起点。
生员分为三种:成绩好的是廪膳生员,有名额,由政府提供津贴和生活日用的学员;其次是增广生员,也有名额,为候补廪膳生之属;新“入学”的称为附学生员,为增广生之预备。每年由学政考试,按成绩等第依次升降。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:乡试、会试、殿试。
以上各种考试主要是考八股文和试帖诗等。八股文题目出自四书五经,略仿宋代的经义,但是措辞要用古人口气,所谓代圣贤立言。结构有的程式,字数有的限制,句法要求排偶,又称为八比文、时文、时艺、制艺。
内容 | 院试 | 乡试(秋闱) | 会试(春闱) | 殿试 |
考场 | 学政巡回案临考场(府、县) | 京城和各省城贡院(省城) | 京城贡院(礼部) | 皇宫 |
主考人 | 各省学政 | 中央政府特派官员 | 钦查大臣 | 皇帝 |
参加者 | 童生(儒生) | 生员和监生 | 举人 | 贡士 |
中者名称 | 生员(秀才) | 举人 | 贡士 | 进士 |
日期 | 三年之内两次 | 子卯午酉年八月,桂榜 | 乡试次年二月,杏榜 | 会试同年四月,金榜 |
名 | 案首 | 解元 | 会元 | (二三名为榜眼、探花) |
4.社会影响
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,使拥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;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,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;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,进士科重视考诗赋,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。但后期的科举制度使儒学成为统治者奴化臣民的工具;官僚队伍壮大,但导致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。
【例题1】下列诗句背景与科举制实行无关的是:
A. 慈恩寺下题名处,十七人中少年
B. 太宗皇帝真长策,赚得英雄尽白头
C. 黑发不知勤学早,白首方悔读书迟
D. 春风得意马蹄疾,一日看尽长安花
【答案】C
【考点】历史人文
【解析】A项:白居易在27岁时一举中第,按捺不住喜悦的心情,在大雁塔下写下了“慈恩寺下题名处,十七人中少年”的诗句。
B项:唐代诗人赵嘏(gǔ)的诗句,“长策”指科举制度。
C项:出自唐代诗人颜真卿《劝学诗》,这首诗主要是劝勉青少年要珍惜少壮年华,珍惜时光。只是普通的劝学,不针对科举制度,与科举制度无关。
D项:出自唐代诗人孟郊《登科后》,是诗人四十六岁那年进士及第后所写的一首诗。
【例题2】下列关于人才选拔制度的表述,不正确的是( ),
A. 开创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的朝代是唐朝
B. 北宋的科举考试实行“糊名制”,以防止考官舞弊,
C. “公天下”变成“家天下”始于夏朝
D. 科举制度在武则天时期首创殿试,后在北宋殿试成为
【答案】A
【考点】历史人文
【解析】开创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的朝代是隋朝,其余选项均正确。故A选项错误。
【例题3】下列哪组词语都与中国古代科举考试有关?
A. 蟾宫折桂、桂冠、连中三元
B. 问鼎中原、独占鳌头、蟾宫折桂
C. 连中三元、五子登科、名落孙山
D. 、桂冠、独占鳌头
【答案】C
【考点】历史人文
【解析】A项:“蟾宫折桂”是指攀折月宫桂花。比喻在科举考试中应考得中。“桂冠”是指把月桂树的枝条或花环作为一种胜利或杰出的象征,后来习惯以桂冠作为光荣的称号。
B项:“问鼎中原”是用来比喻有私心,企图夺取天下。“独占鳌头”在科举时代称中,据说皇宫殿前石阶上刻有巨鳌,只有及第才可以踏上迎榜。后来比喻占首位或名。
C项:“连中三元”是在科举考试中获得乡试、会试、殿试的名;“五子登科”是指家中子侄五人皆在科举考试中获得名次;“名落孙山”是指科举考试未被录取。
D项:“”是科举时代殿试揭晓的皇榜上有自己的名字,指科举得中。
【例题4】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一次考试,参加考试的是各省举人及国子监监生。这一考试是:
A. 会试 B. 乡试
C. 殿试 D. 院试
【答案】A
【考点】历史人文
【解析】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,应考者为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。因此,选择A选项。
——推荐阅读——
招录信息——2020宁夏公务员考试公告丨职位表下载丨考试大纲
考生通道——2020宁夏公务员报名入口丨准考证打印丨试题
辅导课程——2020宁夏公务员笔试课程丨网校课程丨直播讲座
(编辑:xiedan)贴心微信客服
备考资料
10万+
阅读量150w+
粉丝1000+
点赞数